現代人工作繁忙、緊張壓力、三餐不定時、嗜煙酒、過食刺激性食物、濫用藥物等原因,長時間下來造成胃腸黏膜損傷、發炎,胃潰瘍症狀讓人感到十分不適。治療方面需要一段時間,這當中如何飲食就顯得相當地重要,嚴重的可能出現嘔血、解黑便等併發症,千萬不要輕忽它,因此日常的飲食菜單都要慎選小心。
上班族壓力大,一旦覺得胃不舒服可別輕忽,因為除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更可怕的是胃潰瘍,主要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數據顯示台灣消化性潰瘍出血盛行率是歐美國家的3倍,台灣有超過1成民眾飽受此病困擾,但有更多人不知道自己可能有,直到併發出血或穿孔才趕緊就醫,醫生提醒它的疼痛和消化不良的疼痛不一樣,潰瘍疼痛主要是在空腹或飯後2小時,而且會持續1、2個星期,最典型的是凌晨或天亮被痛醒。
天氣轉涼許多上班族最愛揪團吃麻辣鍋,濃郁湯頭搭配各種火鍋料,有些還能吃到飽,大吃大喝,容易胃不舒服,但這些主要都是胃食道逆流,如果胃痛,真正可怕的是消化性潰瘍,可能會吐血,跟大吃或壓力沒有關係,主要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吃了太多消炎止痛藥。形成胃潰瘍的可能原因分別說明如下:
年輕人大概以12指腸潰瘍為主,他百分之80、90%還是都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老年人以胃潰瘍比例增加,因為他們容易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有症狀盡快就醫,否則如果自恃身體好,輕忽任何警訊,不只可能併發出血,嚴重的話還會穿孔甚至危及性命。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腹的燒灼痛、悶痛。林口長庚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唐瑞祥提醒,如果疼痛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儘管並非不能回復的傷害,但反覆的潰瘍可能造成穿孔,胃裡的東西和空氣也可能因此跑到腹膜,腹膜因此腫脹與劇烈疼痛,甚至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而有致命危機。常見的胃潰瘍症狀如下:
潰瘍發生的急性期需要飲食控制,醫師也常配合使用抗生素。度過了急性期後,遠離胃潰瘍的守則很簡單,就是適時舒緩壓力以及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刺激性食物,包括太辣、太酸、生冷、太甜的食物,以及咖啡、茶、酒精等刺激性飲料;同時,使用鎮靜劑、止痛藥、阿斯匹靈時,確實遵照用藥指示不濫用。
胃潰瘍嚴重的後果之一就是惡化為癌症,癌症病變率為2%至10%。是否會惡化為癌症呢?要注意消化道疼痛的表現。疼痛多表現為上腹部隱痛,有燒灼感或鈍痛,且疼痛的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在飯後1至2小時內出現,症狀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持續性隱痛,疼痛性質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明顯改變,且服用抗潰瘍藥物一段時間後,效果變得不明顯,甚至無效果,則應注意為癌症的前兆。
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不適,但一出現上腹痛等症狀,且疼痛感隨時間加重,病情發展較快,病程短。胃癌疼痛無規律性,與進食無關,進食後疼痛可加重,也可減輕;疼痛性質不定,可以是鈍痛或劇痛。常有飽脹感,晚期疼痛加重,多為持續性,服鹼性藥物也不能緩解。
胃潰瘍病人如果在短期內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燒及體重減輕,或原來出現嘔血和黑便的病人,近期內經常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大便潛血實驗結果持續呈現陽性,並且嚴重貧血,這些現象均表明可能正在惡化為癌症。所以對胃潰瘍患者須詳細詢問病史,其中包括對個人及家族罹患惡性腫瘤的情形。建議病人避免使用加重潰瘍的食物或藥物, 如煙、酒、NSAIDs等。
對胃潰瘍的治療仍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所有的藥物大致和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藥物相同。不過癒合平均較十二指腸潰瘍者慢,且較大的潰瘍也需花費較長的時間。至於外科手術的時機包括:難治療的潰瘍、有惡性變化的懷疑時、潰瘍的併發症無法用內科治療控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