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文明疾病胃炎,顧名思義就是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現象。是否有發炎的症狀,其最後的確定還是要靠病理切片的診斷,所以當醫師向病人的時候,我們要看他是從那一個角度來做診斷的,有胃炎的人並沒有特定的症狀,上腹部疼痛、肚子餓的時候痛,但吃飽了以後仍然也會痛,而這種痛大都是悶悶的痛,比較少劇烈的疼痛,另外伴隨著有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胃腸相關的症狀都有可能是。飲食上可以吃什麼比較好?通常最好是以清淡為主。
胃炎的症狀竟然那樣不特定,所以要真正瞭解需要做內視鏡同時做切片檢查才行。分類依臨床症狀發生的長短、內視鏡的變化、病理組織的特徵,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發生的原因有不當的食物、酒精、藥物或化學劑、熱傷害、放射線傷害、細菌、濾過性病毒、黴菌等感染,精神壓力如燙傷、燒傷、大手術、腦部傷害等。腹部的症狀大部份為急性、短期、有的是突然發生。內視鏡的檢查可以發現多發性胃黏膜病灶,包括紅、腫、黏膜脫落、發紅、出血等,甚至嚴重時呈現不規則形深淺不一的潰瘍或糜爛,稱之為急性胃黏膜病變,病理切片可以見到多核形白血球浸潤在胃黏膜內,有時併有黏膜內出血。急性胃炎一般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但有時會轉變成慢性胃炎。
慢性發生的原因是多因性,有可能是外在性因子,包括酒精、菸、咖啡、藥劑、X光線照射、幽門螺旋桿菌等;或內在性因子,包括胃酸、膽汁、腸液、自體免疫等原因引起。內視鏡的分類上可分為表淺性、糜爛性、出血性、增生性、萎縮性等。
從病理學上來分類慢性則需要瞭解其胃黏膜內是否有單核形白血球或淋巴球浸潤,是否仍有多核形白血球,是否發現黏膜有萎縮或是幽門螺旋桿菌存在。目前認為幽螺旋桿菌是導致慢性的一大主因,但殺菌之後雖然病理上胃炎會改善,臨床症狀有的仍不一定改善,所以對於有的人是否要殺菌治療還不是很定論。一般對於治療都是非特定的,所以對患者仍以症狀治療為主。
宜吃些易消化和刺激性小的食物,如麵湯、小米粥、饅頭之類食物。並注意烹調方法,以減輕對胃粘膜的刺激與損傷。千萬不可酗酒和抽煙,煙、酒會損傷胃粘膜,使胃病加重。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胃酸減少,宜吃些含酸的水果、蔬菜、酸奶、濃的雞蛋湯。如沒有心血管病與水腫,菜肴中不妨鹹一些,鮮味重一些,以促進胃分泌,增進食欲。反之,患者胃酸增多(常噯氣、燒心),飲食調理則應與其相反,宜吃些含鹼食物,如蘇打餅乾,儘量不吃或少吃糖及含酸及味厚易興奮胃炎分泌的食物,食鹽用量要少些。
患者如因胃病還伴有貧血和營養不良症狀,宜採用對症的飲食治療方法。不論用哪種方法,食品品種應全面除主食外,應包含一些肉類、動物內臟、蛋、奶、豆製品及新鮮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