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由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缺損向外不正常的凸出現象。最常發生在鼠蹊部的上方也就是腹股溝,俗稱「脫腸」。身體中的器官由正常的位置移至不正常位置皆稱之,如腹腔內容物(如大腸、小腸等)經腹股溝移至陰囊中是最常見的,我們平常講都是指這一種,俗稱「脫腸」或「墜腸」。而它有什麼症狀及開刀治療方法?又有什麼手術後遺症及注意事項?又該如何飲食及注意日常保養照顧呢?
最初你可能祇發覺在你鼠蹊部上方偶爾會有稍微突出或腫大的疝氣症狀現象,它的出現是逐漸的,慢慢的在數星期後越來越大,但有時也可能突然間出現。這個腫塊有時會覺得稍微疼痛,特別是站立的時候,但當你躺下來的時候就會消失,有時常伴有腹痛沉重或拖曳的感覺,它就是腹股溝疝氣。
造成的原因是腹壁的薄弱或缺陷,構成腹壁的肌肉及筋膜可能由於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成薄弱或缺損,而提拿重物、咳嗽、大小便的用力、懷孕、肥胖也會造成腹壁的薄弱,一旦弱點形成,腹內的壓力會使肌肉或筋膜裂開,當一部分的內臟,最多是腸道,經過這個洞口突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疝氣。你應如何處理它呢?假使你的症狀已發生到需要疝氣帶,你很可能就需要一次開刀手術的治療方法來修補,
腹股溝疝氣主要有兩大類型:
20歲以下發生通常是先天性的,是由於睪丸於胚胎時,本位於腹腔中,至出生時應下降至陰囊中,若下降至陰囊後,其路徑關閉不全,形成鞘狀突,使腹腔水分、腸子、網膜或卵巢等內容物掉至腹股溝或陰囊中。成人或老年發生的原因除上述一種外,另有一種是後天因素:由於腹壁膠原纖維的新陳代謝不良,再加上腹股溝處為腹壁轉折,是腹壁最弱、最低、承受腹壓最大的部位,腹腔內容物直接突出於腹股溝,此類稱為直接疝氣。
直接與間接在外觀上不易區別,要開刀手術才能判別。以上二種皆是不可抗拒之因素,故疝氣是不可預防的。有趣的是有學術研究顯示,抽菸者較易引起身體膠質纖維代謝失衡退化,而此為構成腹股溝各處組織之要素,再加上慢性咳嗽使腹壓增加,故抽菸者較易得疝氣,為一合理的科學推論。
傳統的手術是以自身組織的張力縫合手術,術後張力大導致傷口疼痛,復原慢,且復發率高,已漸漸被取代。取而代之是以人工網膜進行的無張力式修補,此手術是利用一個比疝氣缺口更大的人工網具來修補並加強受損的腹壁缺口,術後傷口比較不痛,復原時間比較短,復發率也比較低,已成為主流。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器械的改良及手術經驗的累積,腹腔鏡技術也成功地運用在疝氣手術上,外科醫師只要經由肚臍下方一公分傷口及兩個0.5公分的小傷口,便可在腹壁薄弱的地方,藉由腹腔鏡的幫助,用人工腹膜修補。病患術後傷口很小,疼痛感也很輕微,恢復正常作習的時間也比傳統手術縮短。目前常用的腹腔鏡疝氣修補術主要有兩種:
除外科手術開刀治療外別無他途。中國傳統的說法,認為它是「冷身」引起,只要飲食不吃生冷的東西就會好,其實並無任何醫學根據。有的人用疝氣帶把它縛住,但這只是暫時治標,若拿掉腸子照樣掉下來。
手術開刀治療方法注意事項有哪些?現在因外科手術及麻醉技術進步,目前已是簡單、安全的開刀手術。通常熟練的外科醫師,小孩約10~15分鐘手術可完成不必住院;大人約需20~30分鐘住院半天或一天,危險性及手術後遺症幾乎沒有。病患本身手術前後的確要注意以下事項,讓手術進行順利,並且有利於術後恢復及效果:
疝氣手術後一星期以內傷口不能碰水,飲食無忌口,活動不必限制;對成人而言,劇烈運動最好手術後一個月才能為之。在傷口或陰囊、包皮處(尤其50歲以上)較易術後腫脹或皮下淤血,這是正常現象,約一星期後會逐漸消失。術後若有發燒及傷口紅腫、疼痛加劇,須立刻回診,讓醫師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