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腹鳴、腹瀉、便秘、肚子疼痛不適,大概是所有人都曾經驗過的症狀,但許多人無論怎麼吃藥、看醫師,問題就是無法改善,每天都得面臨不斷跑廁所、或「大」不出來的痛苦,這些人都是大腸激躁症的受害者。大腸激躁症或稱為大腸急躁症、腸躁症、刺激性腸症候群、急躁性腸症候群,指的都是一種腸道的功能性異常;就和其五花八門的中文譯名一樣,這種疾病的症狀也相當複雜,有人易腹瀉、有人易便秘、有人則腹瀉與便秘交錯發生,因此要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禁忌以及了解相關的用藥治療方法。
大腸激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會反覆發作,慢性且持續,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病因,但醫界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西方的流行病學顯示有15~22%的人患有大腸激躁症,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曾指出,台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會有這樣困擾和症狀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似乎是一種文明病。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反覆出現以下腸躁症症狀:
以下的狀況很多人可能非常熟悉:跟朋友出外聚餐,享受完一頓豐盛大餐之後,肚子裡又傳來熟悉的咕嚕聲,只好匆匆告辭直奔家中,接下來的一小時就和腹部絞痛及腹瀉搏鬥,有時則必須與痛苦的便祕奮戰。這些都對工作及居家生活造成莫大困擾。腸激躁症候群相當普遍。在美國,每100個成年人之中,就有10-15人受其影響,其中大部份是女性。有些人因此無法上班、上學。
其症狀是常常漲氣、噁心,有時腹絞痛,又交替著腹瀉或便秘,又查不出個所以然,它就是是屬於功能性胃腸疾病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又是什麼,是指一群會反覆發作,卻無法以解剖、結構病變和生化檢查異常來解釋的胃腸症。這類疾病還包括了一大堆目前未完全了解的疾病,所以有人戲稱這是腸胃疾病的垃圾筒,還不清楚的病都歸屬它。這種說法雖有點過分,但也說出了其中些味道。
實際上已有很多研究顯示,有腸躁症的人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就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而不是空肚子折磨自己,畢竟這是得長期面對的病症。至於飲食禁忌上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事?
除了溫度的寒熱,如太冰、太熱太燙和太刺激(如燒烤、油炸或太辣)的食物對腸胃不宜之外,中醫師也會提醒要注意食物寒熱的屬性,像西瓜和海鮮都屬寒涼,腸胃弱的一吃就拉肚子,最好多了解自己偏好食物的屬性,避免太多的寒性食物。
治療方法處理之方針及目標,主要在於改善患者之社交及工作能力,分辨是否安慰劑也具有療效,持續照護,並逐步達到治療效果:
基本上腸躁症要根據不同症狀用藥,而不是單一制式的藥劑。對以腹瀉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安全且適當的止瀉劑,給予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和抗憂鬱症藥物治療,以減少排便次數和如廁的急迫性,增加糞便的硬度。對以疼痛為主的人來說,則可以使用肌肉鬆弛劑,抑制腸道的蠕動,減少身體上的不適,提升生活品質。對以便秘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適當的軟便劑,給予鎂鹽和乙二醇藥等藥物,減少排便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