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状,又可以是一種疾病的原因診斷;它是一種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徵兆。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這是一種身體的異常狀態,病人的皮膚或眼白會變黃,造成這種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血液中膽色素過高的結果。有時若吃了過多含黃色素的食物,如芒果、木瓜、柳橙、胡蘿蔔等,也會使皮膚變黃,但這並不是真正的黃疸。
要了解如何發生的原因,首先須知道膽色素在人體中的代謝過程。膽色素是衰老紅血球上的血紅素分解所生的產物,膽色素藉由血流被送至肝臟,此時稱為未結合型膽色素,進入肝臟的膽色素經由肝細胞的作用會變成結合型膽色素而後被排入膽管,然後至膽囊儲存,最後經由總膽管再流入十二指腸中。大部分的膽色素在腸子裏會被細菌分解成尿膽素原,這使得我們的糞便會出現黃褐色。在整個膽色素的代謝過程中,若是那一個步驟出了問題都可能會有黃疸的情形產生。
最常發生黃疸的原因,應該是屬於肝臟的疾病,包括有:
另一常見的原因為膽管的阻塞,結果造成結合型膽色素無法排入十二指腸中,而引起黃疸,這些情形可能發生於:
也可能發生於溶血性貧血的病人身上,是由於許多的紅血球被破壞後,未結合型膽色素被排入血液中,這些病人的肝功能正常,但其無法足夠迅速地把膽色素排除所以造成。
因為產生的原因不同,臨床上可能會併有一些不同的表現。如先有全身倦怠、噁心、食慾不振症狀然後才出現黃疸,這可能是病毒性肝炎。若併發燒、右上腹疼痛,可能是膽石症合併感染所造成。若合併有明顯的體重減輕,則要注意癌症的可能性。因此若有黃疸的情形發生必須儘快求醫,醫師會從病患的病史、身體的理學檢查、抽血檢驗和各種影像學的檢查來判斷造成的原因,進而從事進一步的治療。
伴隨症状
在醫學上以血中膽紅素的濃度來代表膽紅素累積的程度,如膽紅素濃度為12mg/dl,表示100㏄的血中有12毫克的膽紅素。而醫護人員解釋病情時會以黃疸指數來簡稱膽紅素的濃度,如指數12表示膽紅素濃度為12mg/dl。黃疸指數過高會怎樣?基本上會有一些症狀出來,這時最好去看醫生,讓醫生來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