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失智症(俗稱老人痴呆症)至今仍被大多數人誤以為是無藥可醫的,甚至連許多醫療工作者也有這種誤解。事實上,這十年來,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有許多的進展。簡言之是有救的,而且要早一點救!
在台灣的失智症研究統計結果:呈現失智病症的老人中,近百分之十的病因與病況是可以治癒的;另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由腦中風所引致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可經治療而遏止惡化或改善病情的;其餘約百分之五十五的阿滋海默氏病雖是會不斷惡化,但仍然是可以醫療的,尤其是在早期或中期更見療效。因此,醫師在診斷出病人罹患失智症的同時,便應積極找出其病因以尋求最適當的醫療。
老年痴呆症十大警號:
老年期癡呆症於65至69歲之間的老年人占有2.3%,75至79歲之間占5.5%,大於80歲者占22%。在美國概括的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症的機會是65歲以前的兩倍,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為8倍以上,可見年齡越大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越大。台灣老年人口的分佈於公元1975年之前少於3%,公元1989年占5.8%,公元1990年則占6.2%,到了公元1993年9月已達到7.02%,即邁入了世界衛生組織所界定的高齡化人口的社會。公元1996年約占8.3%左右,預計於公元2011年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6歲,女性可達82歲,可以預計的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現象及國民平均壽命的逐漸延長,台灣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亦將逐年增加。
預防勝於治療,為了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浪費,和降低社會的資源成本,以及讓老年人在晚年期過一個舒適、幸福、高品質的老年生活,從年輕時期就應該注意身體的健康、衛生,培養良好的休閒嗜好,恆持運動的習慣,以及維持適切的人際關係來預防老年癡呆症的發生。雖然沒有肯定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完全預防老年痴呆症,但以下的幾點是會令長者保持精神健康:
病況的症狀治療,在行為異常方面,如憂鬱、幻覺、妄想、暴力行為等精神症狀方面,給予精神藥物控制,有約七成的療效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行為並減輕家屬及照顧者的負擔。而對於病人的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判斷力、理解力等)的障礙,近五年來才出現具有明顯作用的藥物問世。目前歐美各國已有幾種針對阿爾滋海默氏病的特效藥,如塔克寧(Tacrine)、愛憶欣(Aricept)及憶思能(Tacrine)等,在國外臨床研究中顯示約有六至七成的療效。
美國一組科學家宣稱,他們認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也就是俗稱的老人癡呆症,和血液中的脂質蛋白數據有關。這個發現意味著,未來只要經過簡單的血液檢驗,就可以預測你未來3年內是否會患老人癡呆症。雖然目前該項研究仍未提出最終報告,實驗抽樣數量也被質疑太少,但這項發現,讓原本陷入困境的阿茲海默症機轉研究,露出一線曙光,也為全球阿茲海默症病患及其家屬帶來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