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症如何解決
中風後遺症主要有偏癱(半身不遂)、半側肢體障礙、肢體麻木、偏盲、失語。或者交叉性癱瘓、交叉性感覺障礙、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顫、語言障礙、記憶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難、嗆食嗆水、共濟失調、頭暈頭痛等。那麼,如何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呢?
腦中風病臨床最主要的表現,是神志障礙和運動、感覺以及語言障礙。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除神志清醒外,其餘癥狀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癥狀,稱為後遺症。後遺症的輕重,因病人的體質和併發症而異。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如下:
- 麻木: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刺激反應遲鈍。麻木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天氣急劇轉變、潮濕悶熱,或下雨前後,天氣寒冷等情況下,麻木感覺尤其明顯。
- 嘴歪眼斜: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明顯。
- 中樞性癱瘓: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是由於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及其發出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產生。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 周圍性癱瘓: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是因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幹運動神經核,及其發出的神經纖維――脊骸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由於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衝動興奮,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但無病理反射。
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腦中風後遺症的癥狀、降低高複發率。治療有效的辦法是在科學飲食和主、被動恢復鍛煉的同時,通過可靠的藥物治療,對腦中風誘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礎病變進行有效治療,防止動脈硬化血栓再次形成。通過這些幼小的手段來改善腦組織供血供氧量,為腦組織創造一個良好的內環境,恢復腦神經系統,使由其控制的運動、語言神經系統體徵得到改善。從而改善腦中風語言不利,肢體障礙等癥狀,並且有效防止病癥複發進展。治療腦中風後遺症,要根據病患的情況,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採用康復訓練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針。相信通過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以及藥物治療能有效提高康復效果。
按摩法
- 建議家屬幫助按摩。
- 按摩前先給病人喝一杯溫開水,先敲打或按壓雙側的「虎口」(合谷穴)各3分鐘,可改善免疫、腸胃功能,及上半身的循環。
- 按摩癱瘓側的內關穴,在手臂內側,腕橫紋至肘橫紋的六分之一正中處。以大姆指用力按壓使病人感到痠痛,放開,停幾秒,再壓,如此重復數次。
- 按摩人中穴。 以大姆指朝45度角向上用力按壓數十秒,放開,停幾秒,再壓,如此重復數次。 同樣需要壓到痠痛,但注意指甲要修短保持乾淨,不要弄破皮膚,引起細菌感染。
- 按摩癱瘓側的三陰交穴,用指力按壓數十秒,放開,停幾秒,再壓,如此重復數次。按壓時,另一手需壓緊族背,以防腳彈起。如此可改善腿部及腦部的循環。
-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中線上,當足內踝尖上方約病人的四指寬處。
- 按摩癱瘓側的極泉穴,用指力按壓數十秒,放開,停幾秒,再壓,如此重復數次。其力量需讓病人感到手指有抽動。如此可改善腦部缺氧與手臂的循環。
- 極泉穴在腋窩頂中心點。
- 再按摩癱瘓側的委中穴,用指力按壓數十秒,放開,停幾秒,再壓,如此重復數次。其力量需讓病人感到很強的痠痛。如此可改善腰腿的機能。
- 委中穴在腋膝蓋正後方,膕橫紋的中點。
- 最後敲打兩小腿外側之足三里穴(膝蓋外凹下方約四指寬處),用拳頭下緣敲數分鐘,可改善消化與免疫系統,調整新陳代謝與循環。
- 盡可能自己動起來,比別人按摩更有效。
- 旋轉未麻痺側之肩膀、膝蓋關節,可促進癱瘓側之循環,由內而外深層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