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結石指的是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是結石好發地區,大約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結石病人,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5倍,幾乎每三個泌尿科門診病人就有一人是因尿路結石來求醫的。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僅次於尿路感染。男性發生率較女性多3至5倍,易發生年齡為30-50歲之間,兒童及老人較少發生。就季節而言,發生率在夏天最高。有
家族史者其患病機率較其他人高。高溫環境工作者,沒有適度運動、暴飲暴食、坐辦公桌、費腦力者較易得到此病。據估計台灣地區有10﹪左右的人曾經罹患或正受結石之苦,而每年因尿路結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之人數在萬人以上,現在更由於新的治療結石方法及儀器的發明,使得結石求診患者急遽增加。結石病患在接受治療後,如果沒有做好飲食護理措施及預防定期追蹤的工作,七年內復發率高達60%,部份病患因而喪失腎臟功能。認識泌尿道結石及其預防之道,對於位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民眾而言,實在是有其重要性及必需性。那泌尿道結石發生時會有什麼症狀呢?包括:
除了詳細的病史追溯、臨床症狀和身體檢查外,尿液檢查可發現血尿,腹部X光檢查可發現80%的結石。特殊放射線檢查、超音波檢查可輔助結石位置的定位及是否有造成輸尿管阻塞。然而結石一定要治療嗎? 醫師會依據結石的大小、位置、是否感染、症狀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泌尿系統的構造決定治療的方式。尿路阻塞導致腎功能逐漸受損,疼痛症狀厲害無法以止痛藥控制者,或大於0.5公分的結石「自排機率」很低,多數會考慮手術治療。
台北榮總外科部主治醫師黃志賢指出,尿路結石多半是在泌尿道上游也就是腎臟形成的。如果石頭小於0.5公分,有六成會隨尿液自動排出;有的結石雖大,卻沒有症狀,直到健康檢查才知道自己有結石;一旦尿路結石發作,疼痛、血尿是最典型的兩大症狀。陳水扁總統在擔任台北市長時,便曾經突然腰痛送醫被診斷出尿路結石。結石移動時常刮傷泌尿道,造成血尿。吳季如提到,飛行員、民航飛機駕駛若體檢時發現血尿,一定要立即檢查是否有結石,怕的就是萬一在執行任務時結石發作,絞痛厲害可能會喪失行為能力。
體外震波碎石機(ESWL)和內視鏡的發明和改進,讓90%的病人不必開刀就可以將結石擊碎排除,幾乎改寫了最近20年的泌尿道結石治療。「我當住院醫師時,一半的尿路結石病人需要開刀,一星期總要開個十檯結石手術;現在的住院醫師等一個月都不見得有刀可開,」吳季如說。目前的震波碎石機器設計精密,可對準石頭儘量不傷及腎臟組織,碎石手術後出現的血尿、疼痛現象,是因碎石移動排出的關係,幾天後便可改善。碰到大又難纏的結石,可能需分階段做碎石治療,或者有些病人合併泌尿系統先天異常(例如輸尿管狹窄),還是需採取傳統開刀方式,將腎臟、輸尿管或膀胱切開取出結石。
如何預防尿路結石避免這惱人的疾病呢?
定期門診追蹤檢查也是預防結石再發生很重要的一環節,建議泌尿道結石病患應每 3至6個月照一張腹部x光或超音波,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