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


大腸癌

大腸癌是結腸直腸癌的統稱,在衛生署最新統計罹癌人數已經追過肝癌、肺癌,成為罹癌人數第一名,成為未來國人最大的隱憂,大腸癌前兆(症徵兆),一般最常見的為下消化道出血症狀,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完全明瞭,但一般認為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如常大量食用高脂肪、肉類、精碾的穀類,吸煙、缺乏鈣及葉酸、低纖維飲食有關之族群、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比較高,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

大腸癌前兆以及相關症狀

發生率雖然高,但因為大腸癌比較容易發現找到病灶症狀,且癌症演變的時間較長,且這種癌症早期大多數是由息肉約經5~10年演變成,所以只要定期檢查是否有大腸息肉,早期發現,一般也比較好控制,不過大腸癌症徵兆早期並不明顯且特異性不高,易被病患及醫師疏忽以至錯過了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時機。

它的出血往往是少量且間歇性,並與糞便均勻混合是不易由肉眼查覺,借由定期的大便潛血檢查看是否有陽性反應。但大便若是出血呈鮮紅顏色,和糞便完全分開,則可能是痔瘡與直腸炎。另外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排便不正常,常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或上廁所次數增加,這些都有可能是大腸癌前兆。另外如莫名的腹痛、發現有腹部腫塊,腸阻塞,腸穿孔等現象,疑似症狀與前兆等,務必詳細探查原因盡早做進一步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臨床表現症狀相當多而且容易混淆及忽略,隨著大腸癌所在位置不同,臨床上出現症狀也不同。通常以橫結腸的中點來區分為左、右側大腸,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所以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同時也因為左側大腸較細,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便祕、腹瀉,甚至使腸道阻塞。

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很少引起阻塞,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但是因為血液與糞便混合,病人往往不易察覺到出血,有時候反而是便祕及腹瀉交替發生,這種大便習慣的改變是唯一的症狀,但是如果等到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常常不是早期了。

如何檢查及治療

大腸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檢查及血色素的測定、肛門指診、直腸鏡檢、大腸X光鋇劑檢查與大腸鏡檢,至於癌胚抗原對腫瘤的診斷特異性不高,當此值高時已有癌轉移的現象居多,因此目前大都只用於手術前及手術後的一種評估,對於術後癌症復發及轉移的偵側較有價值。

手術治療是大腸癌唯一根治的療法。診斷後要盡早切除,而其他輔助療法有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免疫療法等。事實上不管大小、位置、症狀多久,只要不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重要的維生器官,在病人情況許可之下皆須切除。即使有肝、肺或骨骼的轉移,腫瘤本身的切除才能夠避免癌瘤的出血、阻塞、褤管或穿孔等,對於病人日常生活品質的改善,有莫大的助益。 

手術後病人應該要定期追蹤,不但可以早點發現是否有局部再發,也可以知道其他器官的轉移,少數有局部再發或遠端轉移的病人,仍可給予手術治療,有些甚至能夠治癒。有些病人則需要加上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療所有癌症的金科玉律,要早期發現大腸癌比胃癌容易,因為腸管不像胃那麼寬大,如果長腫瘤,比較容易引起阻塞,所以很快就會發現,但這仍要看病人本身有沒有注意。在台灣,仍然常常可見延誤的病例,譬如直腸癌當做痔瘡,大腸癌當成腸胃炎,而未能找醫師做適當的診斷與治療。所以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尤其是有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定期大腸X光或大腸鏡檢是有必要的。 



博客來網路書店好書推薦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