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症狀及治療護理注意事項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複雜而致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它是起因於主動脈血管壁的中層因各種原因(如高血壓或結締組織缺陷)受損後,加上血管壁內膜破裂,血流經由內膜的裂孔,進入血管壁中,將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而血流可以在此撕裂開的空間中流動,形成所謂的『假腔』。由於『假腔』的形成,主動脈的管腔一分為二,而假腔往往會壓迫所謂的『真腔』,可能會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形成肢體或腦部的缺血症狀現像,又由於假腔的外圍不是完整的血管壁結構,因此較為脆弱,容易破裂造成大出血或心包填塞死亡。因此緊急注意事項及積極護理的治療是避免死亡的唯一方式。
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處理,至少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也就是以1小時約百分之一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一般,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89%的人在3個月內死亡,而91%會在6個月內死亡。
主動脈剝離症狀有哪些?
疼痛為主要先期症狀。其特性為突發性的劇烈胸痛,其疼痛性質為撕裂性疼痛,而且與狹心症不同之處在於常見合併轉移疼痛至背部兩肩胛骨之間或是腹部。
心臟血管系統受侵犯產生之症狀包括:
- 四肢血壓或脈搏之差異:由於不正常的血流,造成兩上肢或上下肢血壓或脈搏有差異,嚴重時可導致肢體缺血而產生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急性主動脈瓣逆流:因上升主動脈的擴大、主動脈辦的破壞或因假腔產生的壓迫而向下位移。若產生速度太快心臟一時無法調適可能會有急性肺水腫或心因性休克。
- 心包膜積水: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破裂,使血液流向心包膜腔所致,嚴重時會發生心包填塞。
- 心肌缺血:假腔壓迫到冠狀動脈、主動脈延伸至冠狀動脈、主動脈剝離延伸至冠狀動脈或休克導致。
- 其他:手臂水腫、頸靜脈曲張等症狀。
其它可能的主動脈剝離症狀:
- 神經系統:缺血性中風是最主要的表徵,另外暫時性腦缺血的表現,如意識模糊或昏厥。脊柱或週邊神經也可能受到侵犯而產生神經方面症狀,例如四肢麻痺、下身癱瘓、橫貫性或進行性脊髓炎等。
- 呼吸系統:主動脈較少有肺部方面的症狀。若下降主動脈有受侵犯,血液外滲可能造成左側胸水,造成肺部破壞,有可能產生咳血或血胸現象。壓迫到氣管可能會產生呼吸困難、壓迫左側喉返神經導致聲帶麻痺(vocal cord paralysis)、聲音沙啞情況。
- 腸胃系統:腸繫膜動脈受到主動脈剝離侵犯,有可能產生腸胃道缺血,產生上消化道出血;食道受壓迫時,會出現吞嚥困難產生。
- 泌尿系統:若腎動脈受到壓迫造成腎臟灌流不足,則會造成腎功能障礙或後腰痛情形。
簡單來說,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如下:
- 胸痛(有90%的病人會有):主要以突發性像似肌肉被撕裂般的疼痛,也可能轉移到頸、下背部等等如果胸痛僅在前胸,有可能為升 主動脈的剝離;如果疼痛有延伸至頸部或者下顎,有可能為主動脈弓的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有可能為降主動脈的剝離。
- 通常伴隨著高血壓。(有60%的病人有合併高血壓症狀)
- 因血管剝離導致有血管阻塞、器官缺血或梗塞情況,如:休克昏迷、中風癱瘓、心肌阻塞、腸阻塞、肢體缺血等。
- 心臟方面: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似門關不緊)、血胸、心包填塞(體液聚積於心包膜內,導致心臟無法有效的跳動),最後容易引發休克與心臟衰竭的情形。
- 心跳增加、臉色蒼白、活動力減低、注意力無法集中、焦慮、冒汗、頭昏眼花、咳嗽、呼吸困難、聲音沙啞 等。
診斷及治療
在診斷上,醫生通常都會建議做以下的檢查:
- 身體檢查:醫生會檢查您的四肢脈搏、心跳速率、血壓是否正常、有沒有心臟雜音、呼吸有沒有異樣。
- 胸部X光檢查:看看心臟主動脈、氣管、縱隔腔是否有移位或其他變化—肺部積水。
- 心電圖:是否有心室肥厚、心肌梗塞的情形。
- 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可以評估主動脈剝離、及動脈瘤的範圍;是否有心包填塞、血胸的情況。
- 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可以更精準評估主動脈剝離、及動脈瘤的範圍與血液流動情形,是確立診斷極高的檢查項目。
- 超音波檢查(心臟超因波、經食道超因波):藉由此兩種超因波的檢查下,可以方便釐清主動脈剝離的位置是否涵蓋到降主動脈、目前心臟的功能如何、真假管腔以及血液流動的狀況作整體性評估。
至今這仍是治療心血管疾病最大挑戰之一,牽涉高併發症及死亡率,而且近一、二十年對此疾病治療雖有進展但仍然有限。主動脈剝離治療原則:
- 內科處置:此期最重要便是控制血壓、心跳及心臟收縮並減少疼痛,一般而言收縮壓降至100-120mmhg,並維持平均血壓於60-70mmhg,並應密切注意病人的意識狀況,尿輸出量及四肢周邊的溫度。藥物使用方面,一開始應避免適用口服降血壓藥物,應選擇靜脈給於藥物,因初期血壓及心跳的控制,必須穩定且持續,而非波動起伏,經由靜脈給予方式較容易使用滴定來調整。待病人穩定之後在考慮轉換使用口服的降血壓藥。
- 手術治療:直徑大於6公分以上的剝離程度,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之治療,常見動脈瘤內部縫合術及血管內移植手術。選擇方式則依病患剝離型態而定。
日常照顧護理注意事項
內科治療患者之護理
- 督促病患按時服用降壓劑及降膽固醇藥物
- 給予低膽固醇飲食衛教,應限制飽和脂肪酸之攝入,每日膽固醇量應低於300mg。
- 鼓勵病患適度運動
- 教導病人主動脈剝離破裂可能症狀如有心悸、皮膚濕冷、背、胸或腹部疼痛、精神恍惚等,應立即送診接受治療。
- 當病患因主動脈剝離造成疼痛時,依醫囑給予止痛劑,以防病患因忍痛,造成血壓升高產生破裂危險。
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注意事項
- 手術後常見併發症包括:手術部位血管之阻塞或漏裂、心律不整、麻痺性腸阻塞、腎動脈血栓、感染及電解質不平衡等,均可以護理人員高度警覺及觀察力,予以早期發現而避免。
- 長時間之低血壓、低中央靜脈壓,如能早期適量補充液體則可以避免血管栓塞;而長期高血壓,如未給予藥物矯治,會導致縫合處漏裂;四肢脈搏摸不到或感覺冰冷蒼白,則血管可能已經阻塞,應即刻通知醫師處理。
- 小便量少於30ml/hs,在加上較長時間血壓過低,則可能是腎血管阻塞而腎血流不足所造成。
- 心律不整、焦慮、呼吸困難、暈眩、意識程度改變等,均可能由於體液電解質不平衡或腦部缺氧、缺氧所致。
- 體溫升高、白血球數量增加或有膿樣引流物,則顯示受到感染。
- 無腸蠕動音、出現腹脹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則顯示有麻痺性腸阻塞。
急性主動脈剝離是一種不常見,但卻可能致命的重症,每年全國發生率估計至少在兩百例以上,若未施以適當治療,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可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兩天內死亡率即提升至百分五十;因此愈早診斷愈早治療是可以降低死亡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