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記憶嗎?鄉下,穿著白袍的人帶著一個黑色大大的手提包來到,房裡有個發燒的孩子,媽媽焦急地在他額頭不停敷冷毛巾,這個穿白袍的 先生用聽診器聽了聽診,打了一針,孩子眉頭終於稍微鬆開睡著。 這個「先生」是家庭醫師,也是我們的朋友。
家庭醫師是一個走入人群、社區的醫療諮詢協助角色,另一方面,又像是我們詢問健康問題的朋友。哈佛健康事業家醫科醫師李鴻科表示,在國外,家醫科是民眾第一線的就醫管道,民眾有任何不適,一定先找家醫科醫師,然後再由醫師判斷是否要進行治療,或者轉診。一些抱有理想性的醫學院學生,甚至以家醫科為志業,希望能走入人群,成為街坊鄰居的醫師朋友。
正因為家醫科醫師扮演這樣一個重要角色,所以必須各學科都懂。李鴻科醫師解釋,家醫科醫師對於內、外、婦、兒、皮膚、耳鼻喉、泌尿等,都能治療與處理;這是因為家醫科醫師在選擇專科之前,就必須受這些不同科目的訓練,因此他會很清楚全身部位的健康問題,透過這樣的了解,來提供治療或是轉介到需要的專科。 不過,台灣對家醫科的功能性較不了解,也較少機會去真正「運用」,對於疾病的態度,不少人會自己先判斷當醫師,胸痛就覺得該胸腔科,頭痛就跑腦科,反而走很多冤枉路,多花時間,更耽誤就醫時間,也浪費了醫療資源。
家醫科的功能絕對不只是看感冒、肚子痛。試想,如果我們的小毛病都可以交由家醫科診斷並做適切的治療,其他的專科醫師就可以將心力投注在真正有需求的病人身上,當我們有一天也需要專科診療時,也能得到最適切的醫療。
他們也能告訴我們疾病預防的常識,並提供各種健康檢查訴求以及分析報告建議,若是全家人都是同一個家庭醫師,他就是全家人的健康生活諮詢師。透過建立家庭健康檔案,醫師也能了解全家人的健康狀況,當有特殊疾病或是急症,更知道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