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顏色多呈黃到褐色,這顏色是因糞膽素和尿膽素及膽紅素的衍生物所引起的,但濃淡及帶有其他顏色則因所吃的食物的顏色而有所不同。大便會臭主要是因細菌作用所產生的物質所引起的,因此大便臭味的有所不同是因個人大腸內細菌種類的不同、多寡和所攝取食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要觀察大便顏色時,要看是不是黑得像頭髮或瀝青,在上腸胃道的出血時就會解出這種顏色的大便。此外也要注意大便外面是否沾有鮮血,這種鮮血雖然大部分是因內、外痔出血所引起的,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有一小部份的這一種鮮血是因大腸癌所引起的出血,因此為了避免疏忽掉這一小部份卻是很重要的病變的發現,當有肛門出血或大便有鮮血時,一定要做乙狀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早期的大腸癌是可以用開刀的方法完全治好的。
當大便看起來有些油膩的感覺的時候,就要注意是不是胰臟有問題。因為胰臟是分泌消化脂肪的酵素的器官,當胰臟有疾病以致脂肪消化酵素分泌不夠的時候,會引起脂肪的消化的不夠完全,大便顏色看起來就會有油膩的模樣。
灰白色的大便是因為膽道結石、腫瘍或者其他原因使膽道阻塞不通的時候所因起的變化。大便的黃顏色是因膽紅素的分解物的顏色而來的,所以當膽汁中的膽紅素因膽道的阻塞不能到達消化管時大便就不著色而變成灰白色。大便表面附著有鼻涕樣的黏液和摻雜著血液的時候就要考慮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大腸炎。
具刺激性的惡臭是壞菌大量繁殖的證據。但吃大蒜等氣味較重的蔬菜,也可能有強烈會臭氣味的產生。還能接受只要是自己可以忍受的程度,就表示腸內環境還算良好。
大便除了送檢驗室做檢驗檢查外,我們也需要自己每天去觀察大便的形狀、顏色及附加在大便外面的附加物等。每天約有1,500 c.c.的乳糜,就是在小腸經過消化液消化過後的乳糜狀物質,進入大腸。一個人所吃的食物經消化後,大部分的營養分就在小腸裡被吸收,而在大腸則主要吸收水分和電解質,之後大約只剩下100 c.c.的水分。
大腸部份的吸收主要在大腸的前半段部份發生,而大腸的後半段的主要功能則是儲存大便。大腸中有各種細菌,一百多種的一百兆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壞的也有好的,壞的會引起癌症,好的會產生一些能產生能量的營養物,也會生成維他命K、B12、B2、B1及一些氣體(屁)。大便由四分之三的水分和四分之一的固體物質所構成。固體內容包括有約 30 % 的未消化的粗食物殘留物、膽紅素色素粒、脫離的上皮細胞等,約 30 % 的死了的細菌, 10 ~ 20 % 的無機物, 10 ~ 20 % 的脂肪,和2 ~ 3 % 的蛋白質。
看似不起眼的便便其實蘊含很多健康警訊,例如便便的軟硬度、顏色、形狀等,可觀察出一些疾病的端倪,尋求醫師協助診斷出問題所在。很多人上完廁所,急著沖水走人,不願面對自己排洩出來的成果;一提到大便大家都覺得很噁心不願面對它,其實上完廁所多停留一下,檢視排洩物絕對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