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末期症狀及存活率
肝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在早期階段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不適,末期症狀通常都是很明顯的,因此常會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使得存活率降低,台灣地區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肝癌發生的最重要原因,此外,環境中的致癌物質(如食用被環境污染的食物)、酗酒及亂服成藥及成分不明的中藥,以及男女兩性荷爾蒙的差異,都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肝癌的起病比較隱匿,早期一般沒有任何症狀,當患者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時,病情往往已屬於中末期。典型症狀發生率國內外報導基本相同,其首發症狀以肝區疼痛最為常見,其次是上腹部包塊。納差、乏力、消瘦、原因不明發熱、腹瀉、腹痛。右肩酸痛等。也有部分患者表現為肝硬化的一些併發症,如黑便、嘔血。黃疸等。少數患者因轉移灶引起的症狀而人院,這些症狀多不具有特殊性。
肝癌末期症狀有哪些?
- 肝區疼痛:絕大多數中末期肝癌患者以肝區疼痛為首發症狀,發生率超過50%。肝區疼痛一般位於右肋部或劍突下,疼痛性質為間歇性或持續性隱痛。鈍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時間內,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適。疼痛可時輕時重或短期自行緩解。疼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腫瘤迅速增大,壓迫肝包膜,產生牽拉痛,也可因腫瘤的壞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
- 消化道症狀:食欲下降、飯後上腹飽脹。曖氣、消化不良、噁心等是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其中以食欲減退和腹脹最為常見。腹瀉也是肝癌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國內外均有報導,發生率較高,易被誤認為慢性腸炎。門靜脈或肝靜脈癌栓所致的門靜脈高壓及腸功能紊亂可致腹脹、大便次數增多,腹脹亦可因腹水所致。胃腸功能紊亂還可導致消化不良、曖氣、噁心等症狀。
- 發熱:相當一部分的患者會出現出汗、發熱。多數發熱為中低度發熱,少數患者可為高熱,在39℃ 以上,一般不伴有寒戰。發熱多為癌性熱,這是因為腫瘤組織壞死後釋放致熱原進人血液迴圈所致。腫瘤患者由於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合併感染,亦可出現發熱,與肝癌的癌性發熱有時不易區別,需結合血象並觀察抗菌治療是否有效才能判定。
- 消瘦乏力:患者常較其他腫瘤患者更感乏力,此與慢性肝炎患者相似。乏力的原因不明,可能由於消化功能紊亂、營養吸收障礙導致能量不足,或肝細胞受損,肝功能下降,使得代謝障礙、某些毒素不能及時滅活,或由於組織壞死釋放有毒物質。消瘦也是患者的常見症狀,系由於肝功能受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所致。隨著病情的發展,消瘦程度可加重,嚴重時出現惡病質。
- 出血傾向:患者常有牙齦出血、皮下淤斑等出血傾向,主要是由於肝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所致,它在肝癌合併肝硬化的患者中尤為多見。消化道出血較為常見,主要是由於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所致。事實上,消化道出血也是導致肝癌末期症狀患者存活率降低以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下肢水:伴腹水的患者,常有下肢水腫,輕者發生在踝部,嚴重者可蔓延至整個下肢。臨床上曾見到有的患者下肢高度水腫,水液能從大腿皮膚滲出。造成下肢水腫的主要原因是腹水壓迫下肢靜脈或癌栓阻塞,使靜脈回流受阻。輕度水腫亦可因血漿白蛋白過低所致。
- 急腹症:癌結節破裂通常引起肝區疼痛,體檢時肝區有明顯壓痛,為肝包膜刺激症狀。部分患者癌結節破裂後,表現為急性腹痛,伴有腹膜刺激症狀,易被誤診為急性腹膜炎。癌結節破裂引起的腹痛通常伴有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現,與一般急性腹膜炎不同。
可以活多久?
肝臟的構造與肝臟位於人體的右上腹腔內,橫膈膜的下方,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肝臟外觀上看起來分為左右兩葉,其中右葉較大,約佔肝的五分之三。肝葉由許多肝小葉所構成,成人的肝重量約為1.2公斤。肝臟和食道、胃,一部分的小腸及大腸、胰臟的頭部並列。因為與肝臟並列的器官不少,所以當肝臟有問題時,症狀並不容易引起病人的警覺。正常成人的肝臟可以切除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
一般從有症狀出現到死亡平均只有三至六個月,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可以延長肝癌患者的存活率。檢查項目包括:
- 肝功能檢查肝功能檢查可以看出肝臟是否有發炎,但是不能顯示是否有肝硬化或肝癌。肝功能檢查是指抽血檢查肝細胞內的酵素(GOT、GPT)。正常值一般都會在40單位以下。肝細胞若有發炎、壞死,這些原先存在於肝細胞內的酵素,就會跑到血液中,因此檢測值就會升高。GOT、GPT並不能做為肝功能好壞的唯一指標。但即使是已經罹患肝硬化或是肝癌,這些檢查還是可能正常,所以只有肝功能檢查是不夠的。要徹底檢查出早期的肝癌,還要再做血中甲型胎兒蛋白與超音波檢查才夠。
- 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FP)抽血檢查血中甲型胎兒蛋白,是檢查出早期肝癌的好方法一,甲型胎兒蛋白只在胎兒時期分泌,出生後就消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又有這種分泌功能,所以甲型胎兒蛋白值會升高。一般正常值小於20ng/ml。如果血中甲型胎兒蛋白超過400ng/ml以上時,約有90%以上可以確定。不過約1/3的小型病人,甲型胎兒蛋白值正常,所以也不能只靠它來診斷。
- 腹部超音波超音波檢查可以透視肝臟和其他器官。肝硬化與肝癌都可以藉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出來。約一公分大小的就可以藉由超音波檢查出來。一般來說從一公分長到三公分,約需4~6個月右。所以如果第一次做超音波沒看到的話,4~6個月後再照一次,應該還在三公分以下,治療的效果應該不錯。這是危險群必須4~6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的原因。一般約有 1/3的小型患者血清中甲型胎兒蛋白正常,少數因肝癌與正常肝組織之回音相同而超音波不易偵測,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 電腦斷層攝影(CT)電腦斷層攝影可以提供腫瘤正確的位置、周圍器官的相互係、有無淋巴結的轉移,可讓醫師作為極佳的參考,對治療方式的選擇有所助益。但電腦斷層攝影只能作橫切面,再加上病人呼吸的響,故就小型肝癌而言,有時電腦斷層攝影反而照不出來有較大失誤率,不適合作為第一線檢查,但可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
- 血管X光顯影術(angiography)常簡稱為「血管攝影」。血管攝影需注射顯影劑,有侵襲性,經由血管攝影可以清楚的顯示,供給肝癌營養的血管有無異常?門靜脈有無栓塞?可對外科手術提供許多實質的診斷幫助。
- 切片檢查(biopsy)要診斷,最可靠的根據就是切片結果,若沒有切片結果證明,所有的臨床檢驗只能說可能是肝癌罷了。
肝癌分期及存活率
目前肝癌分期並沒有標準,台灣地區當病人被診斷出來時常常已經是末期了。
目前超音波的解析力大約在一公分左右。肝癌由 1 公分長到3公分約為六個月。因此,如果前次檢查腫瘤不到1公分而看不出來,四至六個月後,肝癌之大小仍在 3公分以下。血管攝影保留於栓塞治療或手術前的評估之用。目前沒有一種檢查可以檢查出所有的肝癌,因此治療(手術)前一定要作多項檢查一起診斷。建議對於高危險群的人每六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對於正常四十歲以下,而肝指數正常或無肝硬化之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一年做一次超音波掃瞄即可。
手術肝癌的治療目前以開刀切除病變的部份為優先治療方式。主要是將肝癌病變的部份切除。肝癌病變的部份若是能完全切除,存活率最高。當肝癌病變的部份還小,病人尚未出現症狀時即予開刀,五年存活率一般可在50%上下;但如等到出現症狀後才處理時,五年存活率僅只有5%左右。判斷病人是否能開刀,必須從解剖學上評估,看腫瘤的大小與數目與位於肝臟何處、與肝臟內血管位置的關係、有無轉移等,看肝臟殘留的功能有多少,同時檢查凝血功能、血小板數目、黃疸指數等檢驗,皆是判讀手術的重要依據。如果病人有肝硬化時,肝臟切除手術可能會造成病人肝衰竭而危害生命。
目前並沒有絕對可靠方法來決定肝切除後的剩餘肝臟的功能,一般如果沒有肝硬化,百分之七十五以下的肝臟切除,病人仍可以存活。約百分之十左右的病人在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包括肋膜積水、發燒、感染等,一般接受血管栓塞患者存活率一年約50~60%;兩年約30%;三年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