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臟分為四個腔室,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心房與心室由瓣膜隔開,我們稱它們為房室瓣。當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時,房室瓣打開,當心室收縮將血液送出去血管時,房室瓣需關閉,避免血液由心室回流至心房。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是由前後兩個小葉瓣膜所構成,形狀像僧侶的帽子,所以又稱為僧帽瓣。假如二尖瓣膜下的支持組織(如鍵索或乳頭肌)發生病變而鬆弛時,便會引起在心室收縮時反而脫垂入左心房,這就是所謂的二尖瓣脫垂,也叫心臟瓣膜脫垂。
在臨床上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以分成兩大類: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心臟瓣膜脫垂目前並不清楚。有些學者提出和遺傳有關,也有極少數的病例是由其他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所引起,目前在醫學上偏向於用自律神經失調來解釋。它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大概是百分之五到十,且大部份的情形都很輕微,所以被診斷出有此情形實在不必太緊張。
常見二尖瓣脫垂症狀與特徵:
大部分的二尖瓣脫垂病患不具有任何臨床症狀,但有些病患會呈現某些非特異性的現象,其中包括心悸、胸痛、運動後呼吸困難、容易疲勞及倦怠、姿態性低血壓及暈倒、心律不整,有些病患因此有相當程度的焦慮、失眠及恐慌等心理障礙。極少數的病患,由於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造成心臟的負荷過大導致心臟擴大,甚至造成不等程度的心臟衰竭。
絕大多數罹患的病患不需要治療。少數病患或許需要輕度的鎮靜劑、乙型交感阻斷劑等來減輕心悸、胸悶以及運動後呼吸困難的症狀。極少數導致心臟擴大、甚至心臟衰竭的病患,則須進一步的血液動力學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接受二尖瓣置換手術。
對於所謂的「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的年輕女性,目前是傾向於教育病人藉著生活型態的改變來控制症狀,例如:
大部份的病人都可由這些措施使得心臟瓣膜脫垂症狀緩解甚至不再發生。也有些醫生主張在症狀發生時,先試著自己去控制症狀,例如胸痛時儘快找個地方躺平把腳抬高九十度,或在覺得呼吸短促時,試著儘可能吸入最多的空氣,然後儘可能慢慢地把氣吐出來。如果這些辦法都無法控制,醫師通常會給予病患短期小量的乙型阻斷以及少許輕微的抗焦慮劑。
心臟瓣膜脫垂並不會影響受孕,所以可以正常懷孕。如果是女性病患,則懷孕時有可能會使二尖瓣脫垂產生之臨床症狀加劇,有的人也沒有什麼不舒服,但有的人對這些症狀很敏感。一般而言,不必任何治療,但有時候需要吃藥來減少心悸或胸痛的程度。只有極少數的病患會導致心臟擴大,甚至心臟衰竭。建議病患能在大醫院做產前檢查,婦產科醫師一定會和心臟科醫師通力合作,給予病患及胎兒最好的建議及照顧。
如果二尖瓣的功能正常且無特定症狀的人,因預後良好,應該鼓勵維持正常生活型態,約3至5年追蹤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如果合併明顯收縮期雜音與二尖瓣逆流,那麼預防心內膜炎的抗生素就有其必要性;這群病人必須更頻繁地接受醫師追蹤,大約每年追蹤一次心臟超音波。綜合以上討論,別忘了大多數的心臟瓣膜脫垂都是良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