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腫瘤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約佔所有頸部腫瘤的一半,大部份的疾病症狀以腫大來表現,大致上可區分成瀰漫性和結節性腫大,瀰漫性的原因大多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結節性可能的疾病有囊瘤、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大部份的結節性功能是正常的,許多病人以為抽血檢驗正常便代表沒有疾病,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即使是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也是正常的。
通常檢查以超音波和細針針吸細胞抹片檢查最為方便與快速,但偽陰性的結果偏高,意味著當細胞抹片檢查高度懷疑是惡性時,結果是惡性的機會非常高。相反的,細胞抹片檢查未懷疑是惡性時其結果差異非常大,有許多因素及情況下細胞抹片檢查無法診斷出惡性腫瘤的。
所以其他的檢查也非常重要,例如手指觸診發現腫瘤很硬且表面不規則時就應懷疑惡性腫瘤,又若甲狀腺腫瘤合併有聲帶麻痺或頸部淋巴節腫大或斷層掃瞄發現有鈣化現象都應懷疑惡性腫瘤。
腫瘤大於4公分或懷疑惡性腫瘤時應接受切除手術,因百分之九十的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乳突狀腺癌或濾泡腺癌,為人類預後最佳的癌症之一,只要接受完全的手術切除,大多數的病人都可得到痊癒。甲狀腺治療手術的方式很多種,單側全葉切除術為最基本的甲狀腺手術,若兩側都有腫瘤或高危險群病人,建議全甲狀腺切除術並清除轉移之淋巴結。
一般早期病人無甚症狀,腫塊大可有氣管及食道之壓迫症狀,如呼吸不順,吞咽困難。如果侵犯喉返神經可有聲音嘶啞。早期均在一側甲狀腺發現一腫塊,活動可隨吞咽上下運動。早期的癌在臨床上很難與良性腫瘤區別,繼而發展出現頸淋巴結腫大轉移;並可出現壓迫症狀,甚而出現遠處轉移可至骨、肺、腦等處。
甲狀腺癌合併症多因癌細胞轉移而起,最常見癌細胞侵入氣管,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咳血等症狀;其他如轉移至長骨引起骨折,轉移至脊椎骨使神經受壓迫引起下肢麻痺,或轉移至頭骨使另一側手腳發生麻痺現象等,不過,這些骨骼轉移所引起的合併症發生率較低。甲狀腺癌亦可能轉移至肺臟,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末期時則會引起呼吸衰竭。如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引起肝衰竭,病人在短期內即面臨死亡。
診斷依據︰
對醫生而言,診斷病人是否罹患甲狀腺結節並不困難,但要正確作鑑別診斷,則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一般而言,乳突癌結節較硬,活動性差,表面不均勻且可能產生頸部淋巴腺腫大或聲音嘶啞的症狀。未分化癌的皮膚表面會發紅,且短期內即會迅速增大。濾泡癌和髓質癌則較無明顯特徵,但摸起來皆比良性結節硬些。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出血性囊腫會有局部明顯壓痛,前兩者常會伴隨發燒。
ㄧ般而言,惡性甲狀腺癌(不包括未分化和淋巴癌)均須即時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常見的併發症有喉返神經麻痺、低血鈣症及術後血腫。喉返神經麻痺是最常見且為非常嚴重的併發症,若發生兩側喉返神經麻痺時,大多數的病人無法自然呼吸而須要氣管切開以防止窒息。若為單側喉返神經麻痺時,經常造成聲音嗄啞及液態食物吸入氣管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影響工作與生計。
低血鈣症好發於全甲狀腺切除術或再次手術的病人,主要原因是副甲狀腺功能失常所致。其功能在調節血鈣濃度,術後血鈣濃度過低時手指及嘴唇周圍會有麻麻的感覺,嚴重時手腳會抽筋。發生的原因是當供應甲狀腺的血管被綁掉時,供應副甲狀腺的血管也經常受影響而導致功能失常,此時應把失去血液供應的副甲狀腺剁成碎片種植於附近的肌肉裏,經過數個星期後,大多數都可恢復正常功能。
甲狀腺癌約佔60%以上為分化較好的乳頭狀癌,其生長緩慢,惡性程度相對較低,故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後,生存期長、予後較佳。故而在平時對甲狀腺單發腫瘤應予以重視,尤對小兒、青少年及男性病人。發現有甲狀腺腫瘤,不少是惡性的。不宜多觀察,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及時手術,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飲食上,由於海帶、紫菜含有豐富的碘,而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因此碘的攝取自然對它的合成,甚至身體新陳代謝的運作發生影響。如果人體長期缺乏碘,會使甲狀腺腫大,如果碘出現嚴重缺乏,也可以引起甲狀腺功能不足。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初期,只要接受手術切除,並於術後施行輔助性原子碘(I131)治療,有很高的治癒率。
但是在切除甲狀腺以及放射性I131治療之後,正常的甲狀腺組織也會受到破壞,必須依照醫師指示,終身服用甲狀腺素(一般係服用四碘甲狀腺素T4),以維持身體新陳代謝所需。至於飲食方面只要依照正常飲食即可,由於食鹽中已有加碘,因此不必刻意去攝取昆布或海菜,也不必刻意太進食昆布。至於蛋、奶類食物要少吃那是無稽之談,不必予以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