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臟的肌肉層發炎,可發生在各年齡層,包括新生兒也可能受到侵襲。急性常跟病毒感染有關,尤其是腸病毒中的克沙其病毒B及伊科勒病毒(Echovirus)。在嬰幼兒期的大多為急性發作,甚至是猛暴性而造成死亡;較大孩童或青少年則發病較緩慢,但可能發展成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擴張性心肌症。民國八十七年造成大流行的腸病毒,就有不少病童死於急性心肌炎引起的心臟衰竭。
除了感染之外,其他的發炎性疾病(如風溼熱或川崎病)、自體免疫性疾病或是某些毒物或藥物亦有可能造成心肌炎。
臨床症狀相當多樣且多變化,從沒有任何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心肌炎症狀是無其他顯著原因的心跳加快、或是有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包括胸痛、心悸、昏厥、呼吸喘快、發燒、異常心音或心雜音等等。正因為表現如此多變化且無特異性,造成急性心肌炎診斷上的困難度很高。
一旦臨床上懷疑有急性心肌炎,下列心肌炎診斷工具可以協助判斷,包括:
胸部X光常可看到心臟擴大、肺水腫。心電圖上可有心律過速或過慢甚或傳導中斷、心肌缺氧、心律不整或傳導異常等的變化。血沉降速率、心肌酵素可能升高,病毒抗體常呈陽性反應。最近發展出來的PCR可更進一步檢測出病毒的RNA或DNA。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擴大、心室功能不良,有時併發心包膜積水和瓣膜關閉不全。
腸病毒是引起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B型克沙奇病毒。除此之外,黴漿菌、流感等許多微生物,偶爾也可導致。心臟功能受損的時候,人體可以忍受的運動量降低,所以稍微從事耗力的工作,例如爬個兩、三層樓,就會喘個不停。血液供應不足的時候,身體會以腦、心、腎等器官為優先供血對象,其他臟器的血管則自行收縮以減少血流,所以病人會出現臉色蒼白、冒冷汗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現象。
此外,控制心臟跳動的傳導電路也常受到影響,所以病人可能有心跳不規則的感覺。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還包括胸痛、嘔吐等。心肌炎症狀有時看來沒什麼特別。例如爬樓梯會喘,會被誤為是感冒後身體比較「虛」;全身無力、臉色蒼白,也可能被誤為工作太勞累;噁心、嘔吐,可能被當做腸胃炎。
無論病人或家屬,都必須注意這些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的症狀,有可能是嚴重心肌炎的前兆。一個要點是所有看似感冒的疾病,在未經醫師診治之前,都不可隨意視之為普通感冒。尤其爬樓梯會喘、心臟亂跳、呼吸急促、持續嘔吐、意識異常等現象,均屬危險病徵。一旦出現這類症狀,必須馬上送醫診治。
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可能演變成有致命性的心肌炎。希望父母親能提高警覺,多注意孩子的變化。若有不尋常的症狀出現,立即就醫,如此必可免去許多不幸的後果。
心肌炎能治好嗎?早期在沒有加護病房的年代,病重者常於發病二十四小時內死亡。今日由於加強照顧護理及各種支持性治療法的進步,如強心劑、利尿劑、呼吸器及減少心臟負擔的藥物等等,死亡率已大幅降低。但猛暴性心肌炎的預後仍然不佳,死亡率可能高達五○至七○%。至於靜脈注射免疫求蛋白和類固醇的效果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些心肌炎主要是侵犯心臟的傳導系統,而造成心律不整或過慢,進而引起病人的休克,此時必須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甚至是暫時的心臟節律器來控制,若經過一週心跳能自動恢復,則病人大多能恢復正常。至於無法用藥物控制的心臟衰竭,可先以循環輔助器如主動脈內幫浦及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來支撐。
心肌炎治療除了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擔之外,常常需要利尿劑、強心劑或抗心律不整藥物協助治療,如上所提的,靜脈注射丙型免疫球蛋白(IVIG)可能會有幫助但實證上尚未有定論;心肌炎護理的照護需要有小兒心臟科醫師及小兒加護照護團隊的合作照顧。部分嚴重猛爆性的病患甚至需要體外循環支持治療(葉克膜ECMO)或者是心臟移植等等。臨床上有顯著症狀的死亡率可達22%,猛爆性的死亡率甚至可達50%到70%。痊癒後的患者仍需長期追蹤,因為心肌炎後的心臟本身有可能在未來產生擴張性心肌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