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春節台東居民引領而望的是元宵節的神明遶境遊行,以及傳統的民俗活動。不僅全市沸騰,更吸引許多外地遊客,參與元宵嘉年華會。台東地區元宵節為期兩天的神明遶境活動中,晚間表演的炮炸寒單爺吸引大批民眾與遊客圍觀,爭睹寒單(邯鄲)爺被鞭炮轟炸的特殊場面。現場鞭炮聲響徹雲霄,炮硝煙霧瀰漫,許多人帶著口罩全副武裝,努力向人群中卡位,希望能一睹寒單爺精采的表演。
根據文獻的記載,一般而言早期的炮炸儀式大多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夜晚,也就是俗稱元宵節的上元夜舉行。其炮炸的目的,一般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據史料記載,早年台灣各地即有迎玄壇、撞玄壇、走佛,或者「燒韓單爺」的習俗。然而就目前而言,主要盛行的地方為台東「玄武堂」及其所分出的分靈神所在地。另外則是八十一年,因參加省旅遊局舉辦的「第五屆中華民藝華會」而再度將此活動恢復的竹南蕃社保安宮,也有炮炸的活動。其他地區的炮炸活動因為受了日人「風俗改良」的影響,早已消滅了。
相傳寒單爺是掌管錢財的財神爺,出巡代表帶來吉利,扮演的人穿著打扮上,會在頭上紮綁頭巾,穿著紅色短褲,赤裸著上身,站在轎子上接受民眾用鞭炮轟擊,據說是為了驅寒,而另一說法則是為了彰顯寒單爺的英姿。寒單爺的稱呼繁多,有:邯鄲爺、玄壇元帥、玄壇爺、趙玄壇、銀主公王、趙元帥、趙府元帥、武財神等。
有關炸寒單爺的由來傳說起源得很早,寒單爺的名稱又有:寒丹、韓單、韓鄲、韓丹、邯單、邯丹等多種,究其原因應該是口耳相傳過程中所造成的變化。不少民俗學者相信,「寒單」應該是「玄壇」的訛音所造成,所以多半也認為「炸寒單爺」,即是早期台灣元宵夜特有,又稱「走佛」的「迎玄壇爺」遊街習俗。但又相傳,寒單爺生性怕冷,天寒時即心痛,因此,當寒單爺出巡時,信眾皆以火炮為財神爺驅寒取暖,故有「寒單爺」的稱謂。
炮轟寒單爺原是清代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活動,早期台灣各地都有這項活動,在清光緒年間,陳朝龍即作詩描述:「燒佛鳴鉦事更奇,赤身禁冷耐支持;火神到處光如晝,一路嫌人放炮遲」。所謂的「燒佛」,就是以爆竹炸寒單爺。不過,台灣光復後,西部各城鄉鎮就未見到這種迎神賽會的活動。
台東地區元宵節炮炸寒單爺的活動是從民國43年初開始,迄今已盛行50多年。台東市每逢正月十五、十六之夜,各商家店舖均提早打烊,預備烘爐生火及放鞭炮,準備迎接「寒單爺」-財神爺的來臨。有的甚至由數戶商家、住家聯合,或由特定商家公司行號公然貼出挑戰告示,挑戰炮轟。約在民國50年代,最有名的是在台東市正氣路上由翁姓老闆所開設的金馬冰果室,結合鄰近住家、商店聯合挑戰,讓寒單爺更有面子接受挑戰。
祭祀多在晚上舉行,比較熱鬧和刺激,炮轟寒單爺在濃濃的硝煙下,鞭炮震天價響,震耳欲聾。出巡時一般是將神像綁在竹椅子上,然後在椅腳綁上兩根長竹竿,由四名身材彪形矯健的轎夫抬著上身赤裸的寒單爺,由數位年輕氣盛的真人輪流上轎,赤膊裸身只著一條紅色短褲子,頭上包裹著紅布巾,主要是用以保護頭髮、耳朵、眼睛等頭部;手中持拿一把榕樹枝葉主要是保護眼睛,以便於把鞭炮擋下。在臉上塗擦五顏六色成大花臉,象徵太陽光芒四射,尤其在身胸前,都會掛著神明保佑的天師印和保身符籙,赤腳站神轎上,益顯威風凜凜。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人們就丟鞭炮為祂驅寒。一般人相信「如果鞭炮炸得越旺,那一年的財運就會越旺」,因此在寒單爺神轎經過的地方都是鞭炮炸射的對象。
在台灣有供奉寒單爺的地方,除台東市以外還有花蓮行德宮、玉里金闕堂、台東寒單爺恆春分堂以及苗栗竹南中港等地,但真有肉身寒單爺接受炮轟的僅台東市而已。寒單爺出巡,稱為「走佛」、「燒佛」,乘坐的是以藤製的藤椅,一般稱為「椅轎」或「軟轎」,不同於一般神明出巡時所坐的神轎。
元宵節神明遶境遊行及炮炸寒單爺祈福活動,在台東已有50多年的歲月,雖然曾被警察機關明令禁止,但在鄉親父老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終得流傳至今,成為全台獨特的民俗活動,也讓台東躋身元宵節「北天燈、南烽炮、東寒單」三大民俗活動。1984年台東縣警察局曾一度將寒單爺定調為偶像迷信,民間炸寒單之舉則是「略具組織形態之不良活動」,因此嚴加取締。直到1989年才解除禁令。1996年台東縣政府首度列為「全國文藝季」主題,遂成為東台灣極具特色之重要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