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天燈 南烽炮」流傳已久,天燈又稱孔明燈,傳說最初是諸葛亮因軍事所需而發明,也有傳聞因其造型如諸葛亮的帽子而得名。平溪天燈由來是早期入山開墾的漢人,為逃避平埔族入村屠殺,而躲藏到安全地方,待危險已過則通報平安的一種工具。製做以竹枝為骨架,外敷貼宣紙,施放時同熱氣球原理,點燃下繫已浸泡過煤油的金箔紙,待天燈受熱膨漲即冉冉昇空。
如今放天燈已象徵著大家祈福納喜的活動,不但在每年的元宵節當晚吸引著數萬人潮到平溪參與盛會,就連平常任何夜晚的時間,隨時都可見數盞天燈點綴在平溪天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宋時此鎮更以造紙聞名,後人為紀念諸葛亮,放孔明燈漸變成節慶儀式。現今孔明燈更常用於祝福。這是一個象徵收穫的成功和幸福每一年。
另外知名學者李約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經在列格尼卡戰役中使用過龍形天燈傳遞信號。是由鐵絲或竹子製作底部框架,上面再黏上紙,底小頂大,避免熱空氣流失。底架中間放置簡單的油紙,點燃之後由於裡面的熱空氣較外面冷空氣輕,所以就會冉冉上昇。一般中國南方的是由鐵絲製作底部框架,而台灣的除了使用鐵絲製作底部框架,上面的宣紙或做成四個面;施放的人通常會在四面上寫下一些祝福或祈福的詞句。
近年來十分地區的有心人士出錢出力致力於天燈活動的推廣,為了承襲先人所留下的智慧,在各方人士的奔走下與天燈逐年經由媒體的傳播介紹,漸漸受到大眾的矚目,並且成為頗具規模的傳統節慶活動,元宵節「北天燈,南蜂炮」的盛名不逕而走。千禧年元旦更是代表臺灣躍上國際媒體,在新年的第一天向世界問好。在多位師傅的共同努力下製作的18.98公尺(53呎)巨型天燈,更在金氏世界紀錄中寫下歷史性的一刻。平溪天燈活動也被國外旅遊頻道 Discovery票選為「世界第二大節慶嘉年華」,由此可見其空前盛況。
新北市平溪區自1990年代重新恢復了放天燈的儀式,後來施放成為遠近馳名的商業活動,甚至有專門生產的廠商,許多旅遊景點每天晚上都提供放天燈的活動。
久而久之平溪放天燈便是每年元宵節十分地區的特殊民俗,在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十分竂)承襲了此一民俗文化的衣缽,綿延一兩百年之久。每年元宵節,台灣北部最具有民俗色彩之文化活動,故有眾人皆知「北天燈」之美名。
在過往平溪天燈節都僅僅只是平溪鄉十分寮地區的的元宵節民俗活動,只由新北市政府建設局補助部分經費,並由鄉公所及地方自行舉辦。1999年,新北市政府開始重視這樣民俗活動,決定擔任第一屆的主辦單位,並以擴大天燈節為全國性活動為目標。期間包括縣府人員在兩個月內進行了十多次的會勘、討論及評估,為的就是在平溪鄉內能找出一處可以容納千人一同共襄盛舉的活動場地,後來考量場地面積、交通接駁便利性等問題後,決定安排在平溪國中舉行第一屆新北市平溪國際天燈節,據統計該屆活動吸引了3萬人次參加!
第一次主辦就獲得廣大熱烈迴響,為「新北市平溪天燈節」奠下了成功的穩定基礎,也讓許多國外友人初步見識到平溪之美,不但打響天燈活動的主要名氣,還帶動週邊商圈的觀光效益。此後全國大小廟宇祈福儀式都會向平溪鄉十分村訂購天燈,成為鄉內重要的經濟收入,由此可見對於地方經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故當地流傳著「糊一天可以賺八天,賺八天可以吃一年」這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