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中國南方稱為團年飯、團圓飯,台灣及閩南地區又稱圍爐,是農曆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過年前一家團聚並共度新春,傳統上年夜飯多在除夕祭祖後食用。通常年廿九(農曆如果是小月)或年三十晚。
華北地區普遍稱為年夜飯,江南、華南地區則稱為團年飯、團圓飯。各地團年飯時間不盡相同,較為常見的是晚上吃,所以媒體普遍稱為年夜飯。但在中國極為少數地區,團年飯亦有農曆臘月三十下午、中午、上午、甚至早晨吃的。有些地區,可能街坊鄰居間的團年飯時間都不盡相同。
以前團年飯必定全家大小留在長輩家中吃飯,不過近幾年有些家庭為了方便,改上酒樓、餐廳。另外也有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差,只能一家二人、三人吃飯。中國南方人和越南人團年是做一頓有雞、魚、肉等豐富菜式的晚飯,其中很多地方會在過年時吃年糕。上海的年夜飯(閣家歡)的菜肴,有水筍紅燒肉、白切雞、炒魚片、醋烹芥辣菜,是地道的上海菜。
中國北方人、朝鮮人、日本人多會圍爐吃火鍋。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年夜飯桌上不可或缺的應節食品,而南方地區則以糰子(肉丸子)和圓子(糯米做成的元宵)來象徵團團圓圓,嶺南地區會以煎堆來寓意團圓和財富。
在台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像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桌上的每樣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魚圓(丸)、肉圓取意三元,象徵團圓。蘿蔔,台灣和閩南一樣叫菜頭意為好彩頭有吉兆之意。全雞的雞,台灣語諧音家即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蚶,台灣詰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吃年夜飯進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連根煮熟後,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突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
距離農曆年腳步越來越近,年夜飯要去哪裡吃?如果晚點訂可能太慢了,因為知名餐廳在半年前就備預訂一空,其中一家因為太搶手,店家只好再開第三輪機會,但等於年夜飯要從下午五點開始吃,第三梯午夜場則是要等到晚上9點半才能開動。分切排骨,再放入超級大盆子,倒入醬油、冰糖,一口氣煮40塊大排骨,一打開錫箔紙,香味四溢,夾入迷你光餅,就像化股綿掌般滑順,一道中國漢堡江浙烤排骨得燒至少6小時,再悶12小時才能上桌。還有一夾就會爆漿的炸芝麻元宵,年夜飯就想吃道地江浙味,得等到9點半。
為了吃,除夕夜先挨餓也甘願,因為訂位簿上密密麻麻,寫著客滿,開了二十幾年的浙寧菜餐廳,每到除夕夜,樓下騎樓就會出現大排長龍景象,只好把年夜飯分成三輪。快刀斬豆腐,一小塊切成5千根細絲,文思豆腐、道地川揚口味鱔魚,還有用高湯慢慢煨進麵條的蔥開煨麵,除夕夜想嚐嚐老蔣總統的最愛,至少得半年前就先預定,否則可能得吃第二輪,甚至得排候補。
春節是一年中最溫情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一頓其樂融融的年夜飯顯然都是游子心底最深的祈盼。舟車勞頓,只為聽到那熟悉的鄉音,聞到那熟悉的味道。當父母親手烹制的菜餚一一上桌,甦醒的不只有我們的味蕾,還有我們的記憶。一瞬間,那些關於年夜飯的美好過往,發酵成一種讓人倍感妥帖的歸宿感和幸福感,就像酒巷深處飄散的女兒紅,讓各地的游子變得義無反顧。
對於中國人而言,年夜飯的意義其實不只是一家團聚那麼簡單,圍繞著年夜飯的各種食俗、習俗以及祭祖等儀式,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視孝義、友愛的傳統,這些傳統同時又是我們當下亟待追尋的道德和品質。與此同時,發達的交通和地域經濟的差異性,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遠離故土,成為城市新移民。對於這些人而言,圍爐以及回家過年熱潮,在傳遞出故土眷念的同時,也是他們在精神上自我認同和心理上自我救贖的關鍵。因為,無論走多遠,家才是那個真正能夠帶來寧靜的港灣!
過年圍爐吃年夜飯,總是不脫香腸、臘腸、東坡肉、佛跳牆等中式菜餚,雖然好吃,但吃久了也覺得乏味,今年不妨來點不一樣的,以歐陸料理聞名的台南轉角餐廳,將他們的經典料理包裝成外帶西式年菜,全新的異國風情,為今年的圍爐餐桌增色不少。隨著時代變遷,愈來愈多家庭不再自己煮年夜飯,而是直接向飯店、餐廳或超商、賣場訂購年菜,使得外帶年菜成為餐飲業者搶食的大餅,在一片中式年菜堆中,轉角餐廳的西式年菜顯得格外顯眼。